“在知識經濟的背景下,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,如何有效開展文化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,值得我們反復思考!比珖䥇f委員、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作為文藝界別的代表,對文化的創新與保護有著深入的研究。
在賀云翱看來,文化創新應立足三點——傳承、吸收與緊跟時代。他告訴記者:“文化的傳承是文化創新的根基,深厚的文化滋養孕育出獨具優勢的文化根脈,文化工作者扎實做好自身文化傳承方能找到創作的源頭活水。文化不是封閉的,我們要在自身文化傳承的基礎上博他人之長,保持文化多樣性。同時,文化創新應該緊跟時代步伐,適應當下的生產生活及傳播方式,讓文化能夠永葆活力!
“在文化領域,需要做好知識產權的保護!辟R云翱表示,文化領域的多樣性與復雜性,使得其知識產權保護具有一定難度。社會上的一些文化亂象,如名勝古跡、老字號被搶注商標,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作為商品倒賣,不但需要得到政府及相關管理者重視,也需要文化從業者自身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,及時開展相關保護工作。
今年的全國兩會上,賀云翱帶來了一份關于中華老字號振興的提案。他告訴記者,在新中國成立之初,我國中華老字號企業約有1.6萬家,分布在工藝美術、餐飲、零售、食品、釀造、醫藥等眾多領域,在特色產品制作、滿足消費需求、豐富人民生活、守護工匠精神、倡導誠信經營、傳承和展現民族優秀文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。但是,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,截至2017年,中華老字號企業僅剩1128家,其中現存的超過150年歷史的老店屈指可數。僅剩的1000多家中華老字號企業中,只有10%蓬勃發展,20%的企業面臨虧損破產危機,其余70%的企業勉強維持現狀。
“保護傳承不力,是中華老字號后繼乏力的原因之一!辟R云翱表示,中華老字號是集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、精神文化與經濟活動于一體的經濟文化形態與載體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及城市化進程中,其歷史性、脆弱性、特色性、精神性內涵使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,如果缺少保護措施,極易在競爭中被淘汰,從而導致老字號的大量消失和珍貴民族文化資源的流失。同時,因為老字號品牌產權歸屬模糊,產權不清帶來了爭相盲目開發和一系列糾紛的產生,嚴重影響了老字號企業的健康發展。
基于調研發現的老字號生存與發展問題,賀云翱從出臺保護老字號的專門法規、嚴格質量監管、挖掘老字號精神內核等方面提出了建議。他建議,國家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對老字號遺產的保護力度,依法嚴格執行對老字號知識產權和企業商標的保護,切實引導和支持老字號企業進行商標注冊、專利申請工作,同時制定和出臺保護老字號、傳承發展老字號遺產的專門法規和措施,切實解決老字號生存和發展所面臨的各種困難。同時,推動老字號企業營銷理念、方式的革新,建立堅守傳承和銳意進取的策略,注重發掘和運用老字號的精神文化價值,健全老字號的企業管理制度,發揚傳統工匠精神,在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和特色基礎上,不斷改進產品及服務質量,充分發掘老字號的市場價值;順應市場和潮流變化,推動老字號與文旅、節慶、禮儀、生態、文創、文博等新業態及新消費風尚的有機融合,不斷擴大品牌效應和市場價值,讓老字號在現代社會煥發青春,展現魅力,復興發展。